本文系轉自央視網,央視網信息:廣西立足產業發展實際,以桑蠶生產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抓手,切實幫助困難群眾破除技術壁壘,提高生產效益,使之成為加快貧困戶脫貧步伐的“加速器”。
4月30日,河池市宜州區懷遠鎮拉外村譚峒屯的貧困戶覃獻珍把今年出產的第一批蠶繭拉到了鎮上的蠶繭收購站,按照14.3元的收購價格,210多斤蠶繭獲得了3000多元的收入。得益于各種惠民政策的扶持,今年她們家蠶房里配置了省力化機械,以前需要人工操作的喂葉、上簇等工序,都被機械取代了。
廣西河池宜州是全國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這里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桑養蠶,但是,不少貧困戶缺乏資金,種桑養蠶處于原始模式,生產效益不高。針對這一情況,當地加大科技扶貧力度,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貼等方式,有效集成、示范和推廣養蠶省力化先進適用技術。尤其在疫情期間,為確保貧困戶種桑養蠶增收,當地大幅提高獎補力度和獎補標準,在原定單位補助標準基礎上分別增加50%、30%的補助。同時,為了確保當地養蠶業的持續助力脫貧攻堅,當地農機部門還積極發展集中連片的規模化工廠養殖,推進桑園種植護理、蠶房管理等一系列現代化養蠶模式建設。農業機械設備用減速機
聲明:本文系轉載自互聯網,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VEMTE聯系,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再次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